游客发表
哲学这个词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所以就认为我们没有哲学。
《周易》六爻卦居中位的二爻和五爻往往都是吉的,说明早在《易经》时代就重视中位,《易传》则要求君子应该崇尚中道、崇尚中和,应该诚信。乾为马,乾为龙,所以乾卦精神也叫龙马精神。
屯卦六三爻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元的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头。大地的厚德载物与上天的自强不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也是成就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两大人格特征由天上太阳普照大地,引申出阳气开创万物,万物依靠阳气。原载《学习时报》2021年2月5日第6版。
所以作为一个君子,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具备天道刚健的德性。《文言传》说: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布施东西给人家时,还要双手赠送给人家,人家接受了我们的布施我们还应当感谢他,感谢他接受我们的布施而成就了我们的善行,如果他不接受,我们还做不成这件善事。
当老师就是法施的一种很好的渠道。譬如说某个地方发洪水、某个同学家糟了人祸,你去捐钱捐物扶危济困,这叫财布施。那个人就说:我要谢谢你们,是因为你们给我提供了做这件事情的机会。有的不舒服是很微细、很隐秘,乃至我们的意识都意识不到,这一类身心状况佛教也叫做痛苦。
……好,那刚好有三类问题。佛教与佛学有什么关系呢?它有时是同义词,有时又是不同层面或内涵广狭、宽窄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里的随波逐流是指人没脑子,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小孩最先看到的母胎就是他生命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在佛经里面说是"伸手不见五指"啊。细胞是不是不变的呢?是不是永恒的呢?不是。发芽起来还得有相应的护理工人对它护理,这颗树才长得起来。
将意识中存在的你们校园像一个公园这一内容向那个老师说出来,这是六。但佛教认为,这不过是西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妄想设想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根本是没有的。第一类是关于佛教与佛学的关系问题。首先要知道你看到的这本佛教的著作是谁写的,我认为如果他简单的这么说的话,他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
我倒不觉得这完全是人不孝,不能完全归结为道德上的不孝,儒家这样讲是有问题的。什么叫做顺忍?顺忍指明白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活,有的社会原则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的,所以能够顺着社会的规律来办事,这叫顺忍。
走路,年轻的时候他肯定也是每一步都跨过一两米的,现在不行了,一走二十公分、三十公分,顶多五十公分,怎么也快不了。为什么?这就是是佛教所讲的要随缘。
佛教说,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才可以变化,要是我们的意识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我们就如同木石一样,怎么可能发生情感、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变化呢?所以佛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里面同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有些东西是我们是逃避不了,而只要有一个地方逃避不了,就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逃避不了。还有一个是上次那个老师讲完以后有个同学想提的问题,今天请我来代答。未来可以想见,她多等一回就会多失望一回、多痛苦一分。第三,精神生命不能始终得到健康的安顿,这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讲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下面话锋一转:"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我们先看看佛教讲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苦乐观把自己生命中遭遇到的痛苦和快乐完全诉诸于他的命。
一般的人如何面对不公呢?有些人是丝毫不忍的,所谓吃不得亏,他(她)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世界、衡量别人,一旦别人和社会的游戏规则跟他不符合,他就疾言厉色、偾世嫉俗、无法忍受。这只要看看她的《葬花词》就知道了。
布施有智慧的布施和非智慧的布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来上课以前我们在做别的事,譬如说在吃饭或睡觉,这都是由吃饭或睡觉等念头支撑的,对不对?既然我们吃饭或睡觉等念头跟来上课这个念头的内涵不一样,怎么能够说我们的意识里面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支撑呢?如果有一个永恒不变者支撑,就不可能有不同内涵的念头或意念出现。
这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白天不见晚上见的人,两个人在一块儿大眼瞪小眼,不光是心心不相应,言语也不相契,脸色也不相和。你将我抛在家里,让我一个人在这儿想你,真是不公平啊。在布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你呀,张三、李四、王麻子,你接受了我的布施,是我在布施给你。这部经告诉我们,对于过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没有意义、虚无缥缈或者玄之又玄的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关心,如果去关心那些问题,自己反到被它们所困,而生命的身心健康则成了问题。
据说,当初在佛教僧团里面有一个人,他其余四戒都持得很好,就是因为有一次喝了酒,又杀又盗,又邪淫又妄语,把前面四条戒律全都犯光了,佛陀遂因此制定了不饮酒的戒律。唉哟,我心里说,这个道德教育怎么到了如此地步啊。
这种老年人的形象,在北方可能还没有那么生动,在广州街上真的能见到。你想去厕所大小便也没办法,得等服侍你的人来了才能够给你解决。
一个女人,要是有人爱就满面桃花,没人爱就孤苦伶仃啊。当然,我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想出一个安顿我们生命的好方法,西方人反倒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越活越郁闷。
你们想一想,母胎周围是不是都是密封的?母胎还不光是黑暗,里面这个空间还很、很怎么样?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这么广阔?不是。如何观察?首先观察我们人本身。打个比方来讲,有人把佛教的性空误解为大爆炸以前那个状态或者我们这个太阳系寿终以后的状态,以此为空。关于这点我不再解释,念一首诗给大家听就行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而且佛教说,正因为我们的念头在不断新陈代谢,人才可以做了这件事又去做那件事,才可以今天是一个道德上的恶人,明天就变成一个道德上的好人,甚至前一念还有害人的念头,下一念就变成一个与人为善之念了。因此,王子的父亲死了以后,就把这种仇恨带到阴间去,最后化为一个鬼托梦给他的儿子哈姆雷特:你叔叔不是好人,他将我的王位篡夺了,将你母亲也抢走了,他把我家害得家破人亡,你一定要报这杀父欺母之仇啊。
这是随顺当时当地的道德和法律来定义的,应该说是很宽松的戒律。那是什么形象啊?简直就是"衣带渐宽(众:终不悔)"。
还有一种对于佛家空性思想的误解,即将空视为空间的空,譬如由由四周的墙围成的这个教室或天地中间的虚空意义上的空。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有很多人打着乞丐的晃子到处招摇撞骗,对那些人我们也要一样布施啊?这是另外一回事。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